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重大挑战论坛学生代表专访——全力以赴,满载而归

校团学新媒体中心 西大团学小微 2020-09-01


全球重大挑战论坛,这个或许很多同学并不熟悉的名字。在采访之前,团子和大家一样,感觉高大上却也陌生。


这个国际性论坛是由中国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共同主办,2013年首届论坛在英国伦敦举行。6年后(2019年9月13-18日)三国的专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约900人相聚伦敦,聚焦于21世纪人类面临的14项重大工程科技挑战而开展研讨。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一同激发青年一代投身工程科技事业以应对全球重大挑战,中、美、英三国工程院各自邀请本国高校组织大学本科学生参加。广西大学第一次受邀,与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等24支中国高校队伍一同参加了本次论坛。     从2019年3月到6月历经三个月校赛,来自计算机学院林超、机械工程学院罗犇德、电气工程学院唐硼丁以及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钟福文、刘辛凌、朱麒璇6位同学脱颖而出,代表广西大学参加本次重大挑战论坛。林超所在的混编学生项目团队“The plastic Partners”成功入围了学生竞赛活动中的混编学生项目团队中的TOP10。

△陈正教授与我校学生代表合影



“暑假过得很累,但很充实”


第一次往往是需要勇气的,但第一次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是升华。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工程性质的国际论坛,在得知自己被选中之后就进入了紧张的准备状态。



暑假期间,六名学生代表都留在了学校自主学习和定期集训。于他们而言,暑假留校已不是特例,林超同学说:“其实平时放假,自己呆在学校的时间也是比较多。”在暑假集训中,指导老师着重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能力,指导他们思考如何把一个项目从实施、落地一步步转为商业化。除此之外,他们每天必须看至少三篇的论文,即使在没有集训的时候,他们也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看过的论文,讨论所看论文中有关科技、经济等前沿内容。据钟福文同学介绍,为了适应英式的语言环境,他们在暑假期间还进行了短期的英语集训,在听说方面强化训练。


暑假的集训这几位学生代表来说都收获颇丰,钟福文同学一边要积极准备重大挑战论坛,一边要负责自己大创项目的实验,他说到:“暑假虽然很累,但是过得非常地充实,尤其是在阅读论文时,对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得很快。” 和钟福文一样,刘辛凌、朱麒璇同学也在暑假准备着各自的大创项目。


在参加本次论坛之前,他们各自都参加过不少活动,包括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英语竞赛等,在这些竞赛活动中他们积累了相关的专业技能和比赛经验,为此次论坛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组讨论


“主办方真的很严格”


当前全球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频发等诸多严峻挑战。他们贡献智慧,创新协作解决未来100亿人口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谈到初次参与的体验,林超同学第一反应就是“主办方真的很严格”。他说:所有项目必须是商业化的,我们不仅要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还要证明它是盈利的。这两点要求加在一起就算是要求很高了。


学生竞赛(协作实验室,Collaboration Lab)是论坛中的重要活动,来自中、美、英三国的300名本科生在竞赛活动中混编为50支项目团队,围绕“养活百亿人口或者以AI为技术基础”主题进行的讨论,各小组在全球重大挑战问题上给出了精彩的方案。我校学生代表所在小组的项目分别涉及到了沼气处理、水资源分配、AI学习、塑料废物再利用、农村教育等问题


谈到各自小组的创意,林超介绍:“首先是现在有大量的塑料废物没有被回收,其次我们考虑到了中国已经在实施的项目是回收旧纸板,我们觉得回收旧纸板还不够,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东西。”林超同学所在的“The Plastic Partners”项目团队基于大量的塑料废品被填埋或焚烧而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通过向用户支付回报,使用户手中的塑料废物拥有价值而产生向该项目出售塑料废物的动力,同时提供针对用户投放塑料废物的追踪,使用户能感知自身的环保贡献。


在项目答辩环节,林超同学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清晰、流利地用英文作答,获得了评委的肯定和认可。 



△小组成果展示


“不要因为语言不同,

让自己处在被动的地位”


由于是国际论坛,与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技,双方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沟通是极为重要的。



钟福文坦言:“如果他们讲得太地道的话我们就会有一些听力上的困难,如果讲得正式一点,我们大体上还是听得懂。”有一次,唐硼丁同学看出了小组讨论的项目存在的问题,但就是不懂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也就失去许多发言的机会。谈起此事时,唐硼丁同学显得十分激动:“我当时就想跟他们说‘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但是自己也说不清楚,我就用翻译软件打出来给他们看。”


虽然缺乏了语言的优势,但是并没有熄灭他们思维的火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8级的朱麒璇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但是在这次论坛中表现十分出色。在小组讨论中,因为外国的选手思维比较跳跃,加上语言沟通能力的劣势,她感觉自己被别人的观点牵着走了。于是,她和另外一名中国组员一起商量,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其他人听完她们的想法后,都表示赞同。说到这里,朱麒璇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她说:“不要因为自己的语言问题,让自己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



△小组讨论


老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说起指导老师,他们言语间满是感激。



“你们准备一下,40分钟后开会。”刚下飞机,陈正老师就给钟福文打来电话。钟福文回忆道:“在暑假集训的时候,陈老师从外地出差回来,没有直接回家就到学校听我们汇报,给我们提出意见,看看有什么提升的地方。”暑假期间,陈正老师们积极研究战略,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为了训练常常来回奔波,却毫无懈怠。 


陈正老师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近年来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广西大学实验技能创新项目2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中将建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放在首位,并积极开展教学设计,通过问题设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罗犇德也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在小组讨论时,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陈老师,他觉得我这个想法好不错,就跟我讲了十分钟,然后再回去指导自己的小组,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指导的项目。”


而最令刘辛凌和朱麒璇感动的是,在伦敦论坛最后一天,她们都发烧了。陈正老师和另外一个老师得知情况后送她们回公寓休息,并亲自买了水和药送到她们房间。



△陈正教授与学生交流


“不要太把它看成比赛,

重在享受过程。”


美国著名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曾言:“我只有一盏灯,正是它照亮了我脚下的道路,它就是经验之灯。“谈及在这次论坛的收获和感悟,他们都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向自信的林超突然惋惜:“感觉自己‘太菜了’。因为知识储备就是对自己团队的贡献,如果知识储备不够你就会觉得自己在拖团队的后腿。”


刘辛凌也有点遗憾:“我觉得我在这个项目中的投入程度还不够,还有和组员们交流时不够坦白。”据她回忆,在她的小组里,有一位来自中南大学的男生,他英语表达不是很好,但是他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都很投入,他随时都会把翻译软件放在身边,遇到不懂的单词,就会立刻去查找。


因为这次经历,刘辛凌对于未来也有了新的思考,“这次让我近距离地接触工程,拓展自己的工程思维;让我去思考一些关于商业模式的东西,不仅局限于学术这个点。最重要让我思考自己所做的东西对社会是怎么样的影响。”


论坛结束后,每个队员回归到自己校园中的角色,为自己的大创项目准备、为各自的专业学习而努力。钟福文、唐硼丁、朱麒璇和罗犇德纷纷表示:“还是好好学习,现大三专业课非常多,考试比较多,越到高年级专业性越来越强。”



△学生代表合影


据悉,全球重大挑战论坛分别于2013、2015和2017年在伦敦、北京和华盛顿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三届,下一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活动将于2021年在中国举办。谈及经验,他们不约而同地说:“练好英语”。罗犇德强调:“一定要勇于表达,不要害怕犯错误”。另外,林超认为,“不要太把它看成比赛,重在享受过程。建议学弟学妹可以多看工程方面的论文,多关注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这对今后的竞赛都是很有意义。”



公众号改版后,
把团子君设为星标,
才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文案 | 陈婵 蒋园园

编辑 | 张宁
审核丨陈思禹

更多精彩


在看点这里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